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写下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但在现实中,一些人就生活就孤岛上。近日被媒体关注的麻风病患者陈宝福就是福建大屿岛上唯一的“病人”,尽管他已经康复了30多年,但他已经很难离开这座岛了。
《法治晚报》的文章《麻风“病人”的孤岛余生》中报道,36年前,陈宝福16岁时到大屿岛接受治疗;36年后,已经康复30多年的他仍是一个“病人”,经济上的拮据是一方面,他因为疾病而被冠污名更是一道枷锁。对于麻风病人,比起曾经肉体上的创伤,内心的孤独是更加折磨人的。
据文献记载,麻风病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受到医疗条件的限制,麻风病造成大量患者肢体、面部和眼睛残疾。明清时期,广东官方对麻风病基本没有什么防御和治疗措施,而是抱以“灭绝”处理的态度,或是把麻风病人集体收容在深山或孤岛上,限制他们与外界联系,采用断粮、断交通的方式,使之自生自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麻风病早已可防可治,但要除去人们对于患病者的歧视和偏见,却是任重道远的工作。比如,直到现在,广西北海都还有一个麻风村。但不同的是,这群人并非只有彼此。多年以来,当地教会的人带着基督的爱,积极关怀他们,专为麻风病人而建的教堂也存在了100多年,虽然多次重建,但不变的是上帝的爱,一直在那里。
提起麻风病人,基督徒们并不陌生,《圣经》里就记载,这是一种不洁净的病,患病的人要被隔离。但耶稣基督降世后,他带着爱走到麻风病人中间,不但与他们交谈握手,还医治他们。该如何对待麻风病人,耶稣基督早已为跟随他的人做了榜样。
也许有人将《圣经》里讲的耶稣医治麻风病人的故事当做神迹,也有人在这冷漠的时代里不再相信爱,但是当我们走近北海麻风村,会看到爱一直在。
1891年,来自英国的傅特医生请求英国万国麻风救济会帮助,在广东北海伦敦会医院附设了麻风医院。这是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收容了一百多名麻风病人,强行注射,成效卓著。
而与此麻风病院在同时代建立的,就是现今位于北海合浦麻风病西门基督教堂。西门堂曾经是北海最早的礼拜堂。它始建于1891年北海普仁麻风医院里,1936年随院迁往白屋村。“文革”期间被迫停止活动,1986年夏复堂。1993年,因城区开发搬迁至蛟龙塘,又经历了20年风雨后成为危房。2014年10月,西门堂由上海国际礼拜堂捐资重建。
多年以来,北海教会的基督徒一直积极关心当地的麻风病患者,不仅在物质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让他们从过去受歧视的阴影中得到恢复,不再有惧怕。
除了北海,云南和湖南的教会也在关注当地的麻风病人。云南省基督教两会主席余文良牧师就曾和同工分享过他和同工在2009年圣诞节期间探访维西和香格里拉麻风村病人的经历。当时,探访团给麻风病患者送去了圣诞节礼物,以及大米、糖和茶叶等日用品。
当地麻风村的大部分村民不懂汉语,他们用尽各种方式,包括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年长者占多数,也有80岁的。他们大多信奉佛教,部分接受基督教。对此,余牧师说,“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他们,在心灵上安慰他们。虽然他们在肉体上远远不如周围的人,但是接受福音时,他们有快乐,这可以从他们的脸上和行动看出来。”
湖南省株洲市基督教会在了解到株洲市炎陵县石洲乡青石麻风村村民的状况后,不断奉献出爱心。当地的39位麻风病人自解放初期开始就生活在那里,封闭的交通和可怕的疾病使那里与外界几近隔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就这样“自生自灭”着。
据《中国基督教公益慈善事业表彰先进集体事迹——湖南省株洲市基督教株洲堂》一文报道,2002年5月,株洲堂邀请澳门基督教宣道会一行10人,在麻风病防治所谭所长的陪同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爬山跋涉,踏进了麻风村。由于疾病的原因,病患的身体留下了可怕的“印记”,眼睛是斜的,嘴巴是歪的,整个脸部变形,手脚也畸形。从这时开始,株洲堂与麻风病院就建立了紧密的关系。
直到2009年,株洲堂在经济上帮助麻风病人,给他们每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费;为了麻风病人的身体健康,株洲堂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了美国、新加坡、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疗队,多次进入麻风病院,为病人进行医疗服务;为了彻底解决麻风病院的生活和医疗问题,2009年,趁株洲市召开“两会”之机,株洲堂以政协提案的方式提出了解决麻风病院一系列问题的提案。麻风病院的问题引起了株洲市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相关会议后决定要专门为麻风病院新修一座医院,为每位麻风病人提供每人每月生活费400元,并改善他们生活区域内的交通状况。
每个人都渴望健康的生活,但一些人不幸地沾染了某种疾病,这些疾病让他们看似异于常人,如麻风病人,他们在早年的时候被隔绝起来。但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能够独立存在,当我们愿意去爱的时候,那些被“隔离”的心会重新敞开。麻风病人需要的不只是身体的医治,还有心灵的医治,他们和我们一样,需要被爱和被接纳。